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,雨景是丰富的拍摄题材,但是作为“资深小白”的我很少在下雨天拍照,原因很简单——怕手机进水。

所以,我一般都是——

1,拍一拍雨后美景

美丽的 “ 彩云之南”。(3年多扔在云南,总共15个地州我出差去过13个。每回想起云南,首先就是昆明“螺蛳湾”的长途车站,在那儿坐过的长途客车比其它地方加起来都多......)

这一张基本上是随手拍,因为景色本身太美了,不用折腾什么设置,也算是大自然馈赠的福利吧。

这一张也是“福利照”,只是稍微调节了一下白平衡(AWB,在“专业模式里”),让阳光的暖色更凸显(也就是更黄一点),与灰暗的天空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。

雨过天晴的时刻色彩是最丰富的,因为空气中的浮尘和地面的灰尘都刚刚被清洗,各种景物都露出了各自本来的色彩,这个时候很容易拍到漂亮的照片。

纯自动模式拍摄——“我们不生产美,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......”

暴雨过后登上楼顶天台,享受夏天难得的清凉。(同样加了一点白平衡,把亮度调得很低)

专业摄影有一个原则——“白加黑减”,意思是拍摄明亮的场景时更要增加亮度,让照片效果变得更明亮,拍灰暗的场景则要降低亮度。(是不是跟咱们正常人的想法不一样?——对!“真正的罪犯往往出人意料”......)

比如拍雪景往往调高亮度,这样白色的雪在画面里更抢眼,更能表现出雪的质感,渲染冬天寒冷的气氛:

而在拍摄夜景的时候需要降低亮度,这样既可以减弱灯光的污染(眩光),把细节拍清楚,同时又也可以减少噪点(就是照片里麻麻杂杂的小点,类似马赛克,出现的原因后面再讲)。

阴雨天就比较适用“黑减”的原则,降低亮度以后,让本来就灰暗的部分更暗,增强阴雨天昏暗的画面感。

这一张也适当降低了画面亮度。(虽然担心手机进水,偶尔也会在落雨的时候忍不住掏出手机)

可以看出,降低亮度以后,两边的树丛灰暗模糊,衬托出了路面的明亮。

2,拍一拍车窗外的雨景

不管雨多大,车里总是安全的。

这一张照片是用自动模式拍的,车窗上的雨滴比较模糊,而窗外的建筑相对清楚。

这一张是“锁定对焦”以后拍的,窗户上的雨滴比较清晰,而窗外的景物基本是模糊的。

隔着窗户拍摄会遇到一个问题:相机经常会对焦不准,拍出来的照片要么远景清楚;要么近景(玻璃上的雨滴)清楚;有时又前景、远景都不清楚。

这是采用自动模式经常会遇到的问题,因为窗户玻璃干扰了相机自动对焦,它不知道你是想拍玻璃上的雨滴,还是想拍远处的景物,所以就会在这之间来回对焦,有时会对焦不准。

我推荐大家使用“专业模式”,在专业模式里面有个“对焦”的功能,可以手动对焦,想拍多远就拍多远,非常方便。

大雨拍大雨滴,小雨拍小雨滴:

这是通勤车上拍的,毛毛雨,车窗上蒙了一层水雾,完全看不清外面,所以要在路上有灯光的时候拍摄。

那天通勤车没开空调,冷到手抖,对焦不准,没拍清楚。(打工人啊!)

3,看到啥拍啥

这是第一节讲过的“大光圈”模式拍的,要点:叶子与背景距离越大越好,距离越远,背景虚化的效果越好。

多年前用iPhone4s拍的, 湖北麻城郊外。(当年顶级的800万像素,放到今天只能作辅助镜头了)

被领导强行安排新任务的时候,可以用来发朋友圈:“世上本没有路,挖掘机来了,就有了路.....

.”

4,最好不要拍闪电

需要专业的器材、专业的技术、足够的耐心,还要足够安全(不是每个人都有富兰克林的好运气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