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一粒米从播种收割要经历20道工序,农民从精心育种、培苗、耕种、插秧、施肥、打药、除虫,顶着炎炎烈日收割了来,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,一遍遍地翻晒,一遍遍地用原始而古老的风车筛滤,脱一遍还不算,再脱一层皮,成为亮晶晶的精米,最终落到了我们的饭碗里。每一粒米都包含着农民付出过多少辛勤劳动,每一粒米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!可是,当你不以为然地把它丢弃时,是否会想到一粒米的分量?可曾想到粒米之恩可养活一家!

在我们的生活中,不少人不懂得爱惜粮食,他们把饼干、馒头、面包、稀饭随便乱扔,在家里挑吃捡穿,完全没有珍惜粮食的观念。据有关部门估计,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,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,多么惊人的浪费啊!这些数据如果还不能叫醒你,那就是无语了。

小时候,我们家也穷,如果能有顿顿白米饭那就是最幸福了。在那物质匮乏时代,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有时日子过不下去了,母亲常常到邻里借一点粮,等父亲发粮票时,再到粮站买米还人。那时,人家也贫困,舍得借点粮给你,都是一种恩情和爱。

记得,父亲在单位工作时,有个叔叔刚参加工作,从学徒工当起,他每个月工资才七元,怎么养活家人呢?每个月都捉襟见肘,工友们见了,都伸出友爱之手,帮他度过艰难困苦的岁月。那个时代的人都很单纯、善良、勤劳、有爱。虽然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,但就是见不得别人受饿,受苦,而宁愿苦自己,饿自己,也要帮别人。

正因为如此,父辈们在很小的时候,总是叮嘱我们要爱每一粒米,每一颗饭,不能浪费。长辈们总教育我们,不能剩饭,不能糟蹋粮食,否则会得罪上天,被雷公劈死。听说之后,每当下雨打雷时,我都吓得不得了,躲到被窝里想想有没有浪费过一粒粮食。所以,每次,我们都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,有掉到桌上的,也要捡起来吃了。

母亲也常常对我们说起上世纪60年代初,全国闹饥荒,野菜野草都被饥民啃光了,山薯仔便成了人们口中的一种救命粮。当时外公只靠一把锄头,一小块田地,要养活一家七口人,太难了。母亲是老大,很小就上山劳动,那时一天就是一顿饭。有一次,母亲带点干粮上山去砍柴和挖山薯仔,可是带去的干粮被二舅舅偷吃了,在挖不着山薯仔,又累又饥之下,母亲默默地流着眼泪背着柴下山。所以,母亲总是对我们说,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

忆苦思甜,我们还要感谢党和祖国。好日子来了,我们更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带给我们的厚重的历史。

在革命战争年代,红军战士用热血和青春在奉献。在炮火连天中,他们为了祖国能够早点解放,他们愿意用牺牲换取下一代的孩子能够有饭吃,有衣穿,有书读,有事做,有房住……他们在战火纷飞中,勇敢地冲向敌人阵地,不怕死和牺牲,只为了能早点打败敌人,建立新中国。

长征,还记得吗?为了走出敌人的围剿,跳出敌人的包围圈,更好地寻求发展和解放所选择了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。可是长征途中,红军战士粮绝,没有吃的,把骡马杀掉;骡马没了,去挖野菜,啃树皮、嚼草根;野菜吃光了,就煮皮带吃……

记得,小时候,我听老一辈人讲《金色的鱼钓》的长征故事。故事里的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,自己不顾疲劳,强忍饥饿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,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,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。试想,当时如果有一把米,老班长也许不会牺牲。如果长征中有很多充足的粮食,有些战士们也不会被饥饿夺去那坚强的生命。

多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!长征,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,始终激励着国人向更辉煌的未来前进。

而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:爱惜每一粒米,每一颗饭,从我做起,从小做起,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。

这就是一粒米,小到养活一个家,大到养活一个国,爱惜粮食,就会热爱自己的家和伟大的祖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