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添一这两年被“回乡创业”这个词弄得有些晕头转向。在他的认识中,就是回来发展事业,做自己的事。可他想了很久,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
对李添一来说,这些年在外闯荡赚了些钱,做的都是买卖上的事,并没有人们所说的什么事业之类的东西。再说,他也只是读了初中就出去混,除了会走街串巷的吆喝,好像什么也不会。况且他心里明白,他的买卖无非就是些小商品,也曾卖过大米。后来,虽然坐店经营,也只是转手经营的事。卖米的时候会在秆杆上做点不动作,倒来的小商品常以高于数倍的价格卖出去,凭着自己能吃苦的劲头,日积月累把生意做了起来。

李添一赚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房子。改造后的房子在全村最有气派,在那个不大的山村,一栋乡村别墅最惹人眼球。

添一这小子行呀,赚到钱,有本事,村里不少人这么说。

而对于李添一来说,他从来不在村里说自己在外面做什么事。在他看来,做这点小生意怕人家笑话,干脆说跟人合伙办厂。这一说更让村民们吹捧得不行,真看不出这小子有能力,会成事。

李添一的发小吴冬利是村干部。这两年来,乡里经常开会要求各村想办法壮大集体经济,把在外有能力、有意愿的村民吸引起来创业。每次李添一回来,吴冬利均会为他接风。

添一老板,能不能商量件事,吴冬利说。

我们俩还这么客气,有事直说,李添一说。

乡里好对回乡创业催得紧,村里外出的人就你做得又大又强,加上你在外办厂,想让你牵这个头,回乡创业,把厂办到家门口来。将村里剩余劳力用起来,带领大家居家创业,走上共同富裕的路。这么一来,解决大家苦于没技术、外出务工赚不到钱的苦恼,同时也可以解决呆在家里闲得慌、成天打麻将的恶习。打麻将搞坏了村风民风,养懒了不少人,吴冬利说。

村里闲地空地多,你要是回乡办厂,你想选什么地方就给你什么地方,还会到乡里给你争取最优惠政策支撑,吴冬利说。

听吴冬利一说,李添一确实有些动心。毕竟他心里明白,自己实在不愿意离开家,一双老父母需要自己照顾。长期在外,父母身体不好时,自己要几头跑,有时候钱就在路上跑掉了。要是能够回乡创业,在家门口赚钱,还可以照顾好父母,真可谓一举几得,何乐而不为呢。

李添一越想越来劲,越想就越有了冲动的感觉。但转而又纠结起来,自己除了有点钱,根本就没有一技之长,更没有什么厂,哪来的什么项目呀。

吴冬利就想把李添一拉住。他盘算着,要是这事在全乡带个头,他这个小村干部还可能有出头之日。想着每次跟李添一谈,似乎还有争取的余地,他心里更有几分底气。他不断地给李添一讲发展,讲未来,讲集体经济壮大后的前景,要把李添一的心讲通做动。

要不这样,你就带资金回来,我给你找项目,到时双璧合一,不就能成大事呀,吴冬利继续给李添一鼓劲。

这个时候的李添一,已经有些急不可待。他只想着回乡创业一炮成功,除了赚钱,还能光宗耀祖。他内心的期待已经远远胜过他当初的犹豫,当时就脑门上一拍,兄弟,那就这么定,我等你的好消息。

这个吴冬利本来就以出风头出了名,干什么事老想图个新鲜,争头功,加上他那张说不破的嘴,可把李添一说得有些闭上眼像是头顶上飘来了无数钞票。

凭着吴冬利三寸不烂之舌,还真被他从乡里找到一个纸箱加工和手袋制作项目。经过一番精心跑路,李添一把在外的生意安顿好,让老婆全身心看管,自己两头跑,把主要精力放在家乡创业上。

项目落实后,李添一很兴奋。人呀,确实说不清,本以为编了个谎话,想不到现在自己真要办厂当老板。看来我不发达都不可能,他想着就要成就的事业,似乎已经胜算在握。

毕竟第一个回乡创业项目,从乡里到村组,给予了最惠待遇,减免了许多费用。不久厂房选好了地址,名正言顺地加紧建设。

不出半年,一栋标准化厂房和小小的办公楼拔地而起,成了山村的一道风景。

在吴冬利的全力协助下,设备进厂且安装到位,村里剩余劳力全部招收到位。开工当天,新厂开了一个隆重的典礼,李添一上了电视,真是风光极了。

刚开工初期,厂里接了不少单,经常加班到深夜。可好景不长,不到半年功夫,单虽然接了些,前面的款却一分钱未结。李添一除了把自己全部家当拿了出来,银行还贷了款。沉重的利息让李添一有些支持不住,农民工资拖欠太久,村民们有怨气,干活的积极性不高。原材料厂需要现金支付,拿不出货款,材料发不出来,生产线全面停机。一边催单,一边没料,一边没钱,李添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
没到一年,李添一的厂关门停工了。热闹了一阵子的厂房,一下子冷静得如当初那片荒山的荒凉。

拖着一身债的李添一,尝到了起始时兴奋的滋味,也饱受了这一路无数个日夜的煎熬。内心的纠结和现实的面对,他有许多迷惑,更让他变得迷茫。在这些困难面前,他一筹莫展,只能如吴冬利安慰的那样,等到这笔款追回来,厂还是能办起来。

为了应对眼前,为了那个可能,李添一只得回到陌生的城市重操旧业,想办法补回这个窟窿。至于以后,他的车在厂房边的大路上停了下来,凝望好一阵子,他摇摇头赶路去了。